周邊景點
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市中心,南北長880米,東西寬500米,面積達44萬平方米,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。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,五星紅旗在廣場上空高高飄揚;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在廣場的中央;人民大會堂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廣場的東西兩側遙遙相對;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城樓矗立在廣場的南部。現在,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到這里參觀、游覽,天安門廣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。天安門廣場國旗的升降時間,是根據北京的日出日落時間確定的。大約是每天日出前八分鐘,即太陽照射北京的第一縷陽 ...[進入]
香山公園位于北京西郊,占地180余公頃,是一座歷史悠久、文化底蘊豐富、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。香山早在1186年就出現了人文景觀。香山寺曾為京西寺廟之冠。清代,乾隆皇帝曾在此大興土木建成靜宜園二十八景,香山、靜宜園占京西著名的“三山五園”中的一山一園。1860年、1900年,香山、靜宜園先后遭到英法聯軍、八國聯軍的焚毀。1949年后陸續修復了大部分名勝。香山公園文物古跡眾多,亭臺樓閣似星辰遍布山林之間,有燕京八景之一的“西山晴雪”;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“碧云寺”;有 ...[進入]
北海公園位于北京市的中心,是我國現存最悠久、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,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。園林的開發始于遼代,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于大定十九年(1179年)建成規模宏偉的太寧宮。太寧宮沿襲我國皇家園林“一池三山”的規制,并將北宋汴京艮岳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瓊華島上。至元四年(1267年),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寧宮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大都,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,賜名萬壽山、太液池。永樂十八年(1420年)明朝正式遷都北京,萬壽山、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,稱西 ...[進入]
北京植物園坐落在西山腳下。自1956年開始建園,已建成園林綠地200公頃,引種栽培植物56萬余株,5000余種,鋪草90萬平方米。植物園以展示我國東北、西北、華北地區植物資源為主,兼顧部分華中、華南亞熱帶觀賞植物。既有科學內容,又有園林外貌。按照“因地制宜,借勢建園,突出植物造景”的原則,植物園已建成松柏區和十幾個專類花園。各小園風格各異,各具特色。有中國寫意式的田園風光,有法國宮廷式整齊嚴謹的布局,也有英國風格的開闊舒展的畫面。各園內樹木蔥蘢,鮮花爭妍。造型生動的雕 ...[進入]
北京海洋館場館外形采用了別具一格的“海螺”形狀,色彩以藍色和橘紅色為基本色調,分別代表了神秘浩瀚的海洋和海洋生物無窮無盡的生命力。館內共分六個不同內容的展示場館、分別命名為雨林奇觀、觸摸池、海底環游、鯊魚館、鯨豚灣和海洋劇院。置身其中,人們不但可以領略不同種類的海洋生物,還可親身感受人類與海洋的關系。館內展出各種魚類達數萬尾,其中海洋觀賞魚類及淡水觀賞魚類近千余種。目前,已有數萬尾觀賞魚入住了海洋館。除觀賞魚類之外,北京海洋館還有一支實力雄厚的海洋動物表演團,其成員是 ...[進入]
北京動物園位于北京西郊,是中國最大的動物園。明代為皇家莊園,清初改為皇親、勛臣傅恒三子福康安貝子的私人園邸,俗稱三貝子花園。東部叫樂善園,西部叫可園。清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,可園和樂善園合并,收集了一些動物,稱萬牲園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,經全面整修擴充,辟為西郊公園。1955年改今名。各種動物都有專門的館舍,如犀牛館、河馬館、獅虎山、熊山、猴山、鹿苑、象房、羚羊館、長頸鹿館、熊貓館、海獸館、猩猩館、兩棲爬蟲館、鳴禽館、小動物園等。在此安家落戶的有中國特產的珍貴 ...[進入]
八大處公園位于北京西山風景區南麓,公園為太行余脈翠微山、平坡山、盧師山所環抱,最高峰海拔464米。冬季山暖風和,夏季涼爽宜人。八座古剎即指長安寺、靈光寺、三山庵、大悲寺、龍泉庵、香界寺、寶珠洞、證果寺,分別創建于唐宋元明各朝,經歷代重修,迄今古建筑群仍保存完好。八大處最值得游覽的地方有三處。一為靈光寺,中有巍然聳立的佛牙舍利塔、滄桑古樸的遼代畫像千佛塔基、錦鱗嬉戲的金魚池、氣象恢宏的“羅漢墻”與“心經壁”。二為大悲寺,大雄寶殿中有元代著名雕塑家劉元塑造的十八羅漢,形神 ...[進入]
北京世界公園內匯集世界近50個國家110處人文自然景觀,占地46.7公頃,是亞洲大比例微縮主題公園之一。公園布局按五大洲版圖設計,公園開業以來,共接待中外游客2000萬余人次,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、李鵬、喬石、胡錦濤、李嵐清等領導先后來園植樹、視察,江澤民還題寫了園名。公園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和參與性活動。每年還邀請一些外國文藝團體來園演出。以“炫彩世界、相約奧運”為主題的奧運系列活動將在世界公園拉開帷幕,內容包括前28屆奧運會主辦國、主題歌曲、吉祥物展示等,并在 ...[進入]
景山地處北京城中軸線最高點、故宮北側,是一座環境優美的皇家園林,紅墻環繞,占地23公頃。園內松柏蔥郁,古樹參天,登高遠眺,可俯瞰全城。景山公園已有八百多年歷史,始建于金大定十九年(公元1179年)。明永樂十八年(公元1420年),將拆除舊皇城的渣土和挖新紫禁城筒子河的泥土,堆積在元朝建筑迎春閣的舊址上,形成一座土山,取名“萬歲山”。景山由此也就成為明大內皇宮北面的御園。明崇禎十七年間(公元1644年),李自成攻克內城,崇禎出玄武門登景山,自縊在山東側一株槐樹上,稱之為 ...[進入]
地壇又稱方澤壇,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。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(公元1530年),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“皇地祇神”的場所,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。壇內總面積37.4公頃,呈方型,整個建筑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、天青地黃、天南地北、龍鳳、乾坤等傳統和象征傳說構思設計的。地壇現存有方澤壇、皇祇室、宰牲亭、齋宮、神庫等古建筑。1925年辟為京兆公園,1928年改稱市民公園,后荒廢,1957年恢復公園并稱地壇公園,1981年以來,國家投資對古建筑進行了復原整 ...[進入]